星空(中国)官方网站

续写丝路新传奇——写在首届中国—中亚峰会两周年之际—星空体育平台
星空体育平台
 
 
新闻
分类
续写丝路新传奇——写在首届中国—中亚峰会两周年之际
编辑:小编 时间:2025-07-15

  2023年5月,首届中国—中亚峰会在西安启幕;今年6月,第二届中国—中亚峰会又在哈萨克斯坦阿斯塔纳成功举办。中国与中亚,正于新时代的坐标系中,奏响愈发壮美的和声。

  作为古丝绸之路的起点,两年来,陕西以开放经济、枢纽经济的澎湃动能,重新定义亚欧大陆的时空坐标。在这里,“通道经济”向“经济通道”正在跃升,“农业硅谷”与“能源走廊”深度互联,“丝路瑰宝”与“创新矩阵”美美与共……这片浸润千年丝路记忆的土地,正以立体融合的实践探索,书写着新时代的丝路长卷。

  去年2月28日,哈萨克斯坦西安码头启动运转,服务范围覆盖中亚、东南亚及跨里海沿线国家,一年来累计集结转运货物超15万吨。

  今年6月10日,我国首个境外投资的铁路物流枢纽——中国·西安哈萨克斯坦码头投入使用,成为向西开放通道的境外“第一站”。

  从西安到阿拉木图,两座码头以“枢纽对枢纽”的高效集疏运体系,成为承载中国与中亚经贸合作愿景的“丝路新驿站”,也开启了从陕西到中亚新的时空对线日的中欧班列(西安),12年来一路高歌西进,从最初的每年仅百列,到2023年突破5000列,今年前5个月累计开行超2500列……成为全国首个累计突破2.7万列的班列,占全国开行总量的1/4,开行量、货运量、重箱率等核心指标连续7年稳居全国第一,已经发展为运输时效最快、智能化程度最高、线路辐射最广、服务功能最全、综合成本最低的“五最”班列。

  站在中欧班列(西安)集结调度中心的巨型屏幕前,闪烁的光点如银河奔涌——从西安出发的18条国际干线,被勾勒得如缕缕丝带,正以每天超15列的频次,通达欧洲25个国家220多个城市,连接11个亚洲国家超100个城市,“+西欧”集结线条,向东实现海铁联运,向南开行至越南、老挝等互联互通班列,实现了亚欧陆海贸易大通道与西部陆海新通道在西安的集结交汇,基本构成面向欧亚、通达全球的现代物流体系,成为共建“一带一路”标志性品牌、亚欧贸易的“黄金通道”,成为陕西高水平开放、构建开放型经济新高地的历史见证。

  如今,连接两个码头的中欧班列(西安),多次刷新纪录:首个开行西安至波兰斯瓦夫库夫宽轨直达专列;首个开行跨里海穿越马尔马拉隧道线路;“四去三回”双向高频运行,成为全国开行密度最大的全程时刻表班列……也已成为哈萨克斯坦在中国的商贸物流集散中心,也是两国深化互利合作的新载体。

  “两年来,我们公司在哈萨克斯坦西安码头货物换装时间从三四天缩短至3小时,发往中亚和中欧地区的货物超过4000柜,是2023年的3倍多。”西安普菲特国际物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想表示:“随着中国·西安哈萨克斯坦码头投入使用,我们从西安发货,可以实现一站式仓储、分流、运输,大大提高物流效率,节省中间环节成本。‘枢纽对枢纽’的高效集疏运体系,让我们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陕西省商务厅数据显示,连续两年,中欧班列(西安)开行中亚方向超700列,位居全国前列。2024年,中欧班列(西安)货运52.4万标箱、562.8万吨,增长21.9%;中亚方向发运7.64万标箱,较2023年同期增长47.6%。经哈萨克斯坦发往欧洲的集装箱超过30%都是在西安集结发运。今年一季度,陕西对哈萨克斯坦进出口额达7.1亿元,同比增长1.3倍。

  2023年5月13日,西安—乌鲁木齐—阿什哈巴德国际航线日西安—乌鲁木齐—杜尚别国际航线日,西安至古城撒马尔罕首航;7月3日,西安至哈萨克斯坦奇姆肯特也实现首航。

  自2023年5月中国—中亚峰会举行以来,西安咸阳国际机场重点打造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航线网络,全力推动中亚航线网络建设。

  截至目前,西安咸阳国际机场累计开通国际(地区)航线条,第五航权航线个主要枢纽和经济旅游城市。8条面向中亚的国际客货运航线,实现中亚五国通航全覆盖,成为全国至中亚地区通航城市最多的机场。

  “得益于直飞航线的开通,旅途时间缩短了,大大节约了时间成本。没有直飞航线前,到阿拉木图需要从其他城市转机,最少也要8个小时。现在从西安直飞5个小时就到了。”中哈(西安)商贸物流有限责任公司高级经理阿依达娜说。

  目前,西安往返中亚地区每周往来航班增至16班,2024年保障旅客近11万人次,中亚旅客市场份额排名全国前列。今年截至6月5日,西安往返中亚地区航班突破600架次,同比增长26%;人员往来达6.6万人次,同比增长43%。

  随着“协同周边、服务全国、融入世界”的全域开放格局逐渐形成,陕西种业、新能源汽车、氢能、低空经济等产业发展强劲,面向中亚、西亚、欧洲、非洲地区的供应链水平不断提升;湄南高科、中科西光、质子汽车等18家科技企业组团拓展中东、中亚等地新兴市场,加快释放未来产业潜能;中亚能源推动建设吉尔吉斯斯坦中大工业园区,西安爱菊推动建设哈萨克斯坦农产品加工物流园区;省贸促会先后与中亚地区签署合作协议20个,在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建立经贸联络处;中国贸促会陕西省分会建立陕乌企业经贸合作共性诉求快速响应机制,推动成立陕西—哈萨克斯坦企业联盟,为400余家中亚企业匹配合作信息1100余条……

  陕西省商务厅数据显示,陕西同中亚五国进出口额逐年递增,2024年实现85.75亿元、同比增长48.1%,其中陕西种苗、新能源汽车、光伏组件等高附加值产品占比超过40%;陕西10家企业对中亚新增投资7044万美元,同比增长69.1%。陕西在中亚的国际友城已增至14个,实现五国全覆盖,为促成陕西与中亚国家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更广领域的合作提供了便利、搭建了平台。

  当陆上中欧班列“钢铁驼队”的轨道延伸至里海之滨,当空中“银翼货机”的航迹掠过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的古城,当“经济通道”逐渐发展为“通道经济”,陕西正以“陆上丝路+空中丝路”大通道的全新姿态,从“内陆腹地”一路“跨山越海”实现“联通万里”,将“古丝路”的历史厚度转化为“新丝路”的现实高度。

  今年3月25日,首批1.6万株苹果种苗发往塔吉克斯坦,用于“中塔友谊苹果园”建设。而在吉尔吉斯斯坦楚河州卡拉巴尔塔市的中吉苹果示范园,5565棵陕西苹果苗已经适应了异国水土,舒枝展叶,果满枝头。

  同样,在乌兹别克斯坦锡尔河州的中乌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近6000株苹果苗扎根刚好一年,长势喜人。

  如今,中国矮砧密植苹果栽培技术在中亚已规模化应用,中国与中亚的合作有了新的“试验田”。

  “这儿就是种苹果的‘4S店’!”杨凌现代农业国际合作集团公司总经理李端说,在这些试验田内,集果树育种、种植示范、技术培训、农资贸易于一体,促进中国农业技术、装备和标准在中亚的推广,更进一步助力当地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这是陕西苹果的“西行漫记”,更是“种子革命”在中亚引发的农业变革。2018年,杨凌现代农业国际合作集团将矮砧密植技术引入吉尔吉斯斯坦,使当地苹果亩产从500公斤跃升至2000公斤,用水量却减少80%。如今,中吉苹果示范园的“秦冠”“富士”品种已占当地市场份额的35%。

  近年来,陕西依托深厚的农业科技底蕴,以制度创新,全力构建一条从产能合作、技术输出、粮食运输到金融支撑的“一带一路”跨国农业全链条体系,积极推动农业科技“走出去”与“引进来”。

  向外,在哈萨克斯坦的平原、吉尔吉斯斯坦的山谷、乌克兰的黑土、白俄罗斯的田野等地,陕西在海外精心星空体育 星空体育平台布局了14座农业科技示范园,将115个优良品种、110多项高效技术播撒四方,示范辐射面积超3000万亩。

  向内,以杨凌农科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上合农业组织为核心,合力构建起“丝绸之路农业教育科技创新联盟”,已向上合组织国家派出73批次、190余名专家,完成115个农作物品种试验,制定标准与规程18项;累计为“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培训了2000余名农业官员和技术人员,线万人次,已成为陕西与上合国家农业合作的“金字招牌”。

  值得一提的是,6月11日,2025年首期中国—中亚五国职业农民培训班在渭南开班,30名来自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的学员参加培训。

  作为首届中国—中亚峰会的重要成果——中亚职业农民培训项目落地渭南,计划用3年时间为中亚五国培训300名职业农民。该项目于2023年12月启动以来,已有120名来自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的学员顺利完成培训,成为传播中国农业技术与经验的“使者”。

  随着中国技术、中国服务、中国装备扬帆出海,如今,在哈萨克斯坦、白俄罗斯,中国小麦品种较当地品种最高增产60%以上、大豆增产30%以上;在乌兹别克斯坦锡尔河州的棉田里,陕西育种专家培育的抗病棉种使产量提升25%;在塔吉克斯坦的葡萄园中,杨凌专家推广的滴灌技术让荒漠变良田……

  “今年初春,1300吨哈萨克斯坦的优质面粉,搭乘中欧班列(西安)一路东来,稳稳抵达西安。首次实现了‘国外仓’直抵‘国内仓’的‘门到门’运输之旅。”西安爱菊粮油工业集团党委书记刘东萌说,爱菊依托优秀的农科技术,在哈萨克斯坦建成150万亩订单种植基地和5000亩的中哈爱菊农产品加工园区,在北哈州建成100万吨级的粮油加工物流基地,已累计向国内输送优质粮油40余万吨。

  当满载优质面粉的中欧班列穿越欧亚大陆时,这种跨越山海的粮食合作,不仅保障了中国的粮食安全,更让哈萨克斯坦农民的钱袋子鼓了起来。而爱菊粮油的合作故事,已经成为“中哈产能合作典范”。

  塔吉克斯坦每2辆中国重卡就有1辆来自陕汽。在哈萨克斯坦阿斯塔纳郊外,由陕汽集团投资的重卡组装厂,针对当地严寒气候,工程师们研发出“双级增压发动机”,使车辆能在零下40℃正常启动。如今,陕汽重卡在中亚市场份额突破40%,稳居中国品牌首位。

  更深刻的变革发生在产业链上游。西安隆基绿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乌兹别克斯坦建设的5GW光伏组件生产基地,采用自主研发的IBC高效电池技术,光电转换效率达24.7%。这种“技术+产能”的输出模式,不仅助力中亚能源转型,更让陕西在全球绿色产业链中占据关键节点。

  陕煤集团所属的中大石油炼油项目向吉尔吉斯斯坦提供200余万吨各类成品油,约占当地成品油市场份额三分之一,还为当地提供就业岗位1300余个。

  延长石油集团与中亚国家合作开发页岩气资源,采用水平井压裂技术,单井产量提升3倍。

  陕西林业科学院与中亚五国联合实施荒漠化治理项目,推广“草方格固沙+梭梭种植”技术,治理面积超10万公顷。

  在西安浐灞国际港,中哈跨境电商平台使中亚商品进入中国市场的时效提升60%。而陕西与乌兹别克斯坦共建的“数字塔尔迪库尔干”项目,正推动当地中小企业接入全球电商网络……

  站在新起点上,中国—中亚合作正迎来更大机遇,陕西将继续发挥农业科技优势,深化与中亚国家的产能合作,以“智慧农业”,打造“绿色丝路”示范区,构建“健康丝路”供应链。

  5月29日上午,全国首趟中国—中亚国际人文旅游专列,从西安站出发,一路向西开往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6月7日傍晚,该趟专列返回西安站,圆满完成此次旅行。往返10天的旅途,这场以丝路为媒、火车为桥,跨越3600公里的丝路旅程,为深化中国与中亚互联互通、促进人文交流开辟了新渠道。

  6月3日,西安—阿拉木图人文旅游交流周文博考古交流活动在阿拉木图举办。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丁岩介绍,中哈联合考古队已发掘出高台遗址、聚落遗址及多处墓葬,为研究丝路沿线城市变迁、民族融合提供了珍贵实物资料。

  两年来,位于陕西的丝绸之路考古合作研究中心与中亚国家开展19项联合考古工作,正式确立中、吉、塔、乌费尔干纳盆地四国联合考古工作机制。如今,“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成为首例跨国合作、成功申遗的世界文化遗产项目,撒马尔罕市萨扎干、拉哈特古城、红河古城……这些沉睡千年的遗址渐渐苏醒,就如同打开尘封的历史书页,诉说着丝路文明的古老对线日,西安石油大学校园里,在这里就读8年的哈萨克斯坦小伙伊莫硕士毕业,准备前往他的下一站——西安一家高新技术企业。

  如今,陕西有2000多名和伊莫一样的中亚青年。为进一步深化与中亚国家在教育领域的交流与合作,西安制定中亚五国留学生教育培训计划。截至2024年,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十余所高校已招录450名留学生。

  陕西高校也掀起了“中亚热”。西北工业大学在哈萨克斯坦开设分校,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塔什干分校在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国立农业大学揭牌,西北大学在吉尔吉斯斯坦成立分校,陕西师范大学在撒马尔罕国立大学建立“海外中文实习基地”,西安石油大学与哈萨克斯坦共建“丝路能源学院”……

  同时,职业教育“出海”,为中亚青年送去“金钥匙”。在乌兹别克斯坦,陕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联合塔什干国立技术大学等建立“秦岭工坊”,培养重卡销售、维修、技术服务等人才;在吉尔吉斯斯坦,陕西开放大学与吉尔吉斯91号职业技术学校签署陕菜制作合作协议……

  今年4月24日,“岐黄丝路”第七期2025中医药诊疗技术国际培训班在西安中医脑病医院开班,来自哈萨克斯坦等国23名外籍医生参加培训。

  依托全国首批、陕西首个“国家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西安中医脑病医院,2023年11月阿斯塔纳“中国—哈萨克斯坦传统医学中心”成立,这也是陕西共建“一带一路”沿线家海外中医诊疗中心,期以搭建多层次平台,探索中医药服务贸易新路径。目前,已组织百余次国际培训交流,为1300多人次境外医师提供专业培训,累计为30多个国家1.5万名患者带去健康福音。

  2024年6月,陕西省工艺美术大师范燕燕在吉尔吉斯斯坦建立“丝路创新设计中心”“丝路女儿工坊”“丝路女性艺术家联盟”。她精心设计的丝绸作品《丝路同欣》,被吉尔吉斯斯坦的博物馆永久收藏。

  诸多新时代的丝路故事,是陕西与中亚国家构星空体育 星空体育平台建“贸易畅通、设施联通、民心相通”立体化格局的生动注解,也是中国与中亚进入新时代的见证。

  站在第二届中国—中亚峰会召开的历史坐标,陕西将以更开放的姿态、更创新的模式,以“一带一路”综合试验区建设为支点,持续深化与中亚国家的协同创新。以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等重大基建项目筑牢“硬联通”的物理纽带,更以自贸试验区规则对接、跨境数据流通等制度型开放强化“软联通”的规则引擎,双轮齐转推动合作能级跃升,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陕西的实践智慧。


分享到:
星空体育平台

分享到:

010-59770610
Copyright © 2024 星空货物快运有限公司 京ICP备15017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