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国经济已经深度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与全球很多国家的产业关联和相互依赖程度日益加深,内外需市场本身就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在全球贸易格局重构、地缘政治等多种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叠加的背景下,拉动内需已成为中国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立足点,也必将是今后长期坚持的发展战略。
近期,商务部等多部门密集发布政策,部署提振消费、扩大内需工作,内容涵盖扩大服务消费、提升精品消费等内容,这一系列举措为内贸集运市场注入了新的发展活力,也为其在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中实现稳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加之2024年交通运输部和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联合印发的《交通物流降本提质增效行动计划》,进一步推动运输结构优化、物流成本降低以及多式联运与绿色物流发展。
随着这些政策效应的逐步显现,结合近两年的市场表现分析,中国内贸集运市场,正在经历深刻的变革与重塑,并有望迎来增长新机遇。
在扩内需促消费政策持续发力下,近两年来中国内贸集运市场需求呈现出相对稳定的增长态势。2024年前三季度,传统市场淡季需求显著减弱,叠加新增运力集中交付,市场供需关系严重失衡,企业间竞争愈发激烈,致使运价整体下行。但随着传统旺季的到来,市场供需格局逐步改善,第四季度运价大幅反弹,推动2024年全年运价走势呈现先抑后扬的特点。
进入2025年,中国内贸集装箱运输市场受春节假期、经济政策调整、行业供需变化等多重因素叠加影响,市场波动明显加大剧,走势更趋复杂。
整体来看,大国博弈加剧,地缘政治风险向贸易领域传导,全球贸易关系不确定性增加,中美关税交锋尤为突出。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数据显示,1—2月,全球制造业PMI稳定在50%,呈现出平稳向好的发展态势。然而,3月美国关税政策正式落地,对全球经济产生冲击,全球制造业PMI小幅回落至50.3%,制造业扩张动力减弱。进入4月,关税政策的负面效应进一步扩散,全球制造业PMI下降至荣枯线水平,这充分反映出关税政策通过产业链传导,显著加剧了全球经济的下行压力。
5月,随着加征关税政策的暂缓,新出口订单指数明显回升,回升幅度高于新订单指数,表明外需回升是本月新订单指数回升的主要动力。受需求回升影响,生产开工率上行,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消费品行业三个重点行业PMI均维持在荣枯线上,表现出较好发展态势。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贸易环境前景不确定性仍然较大,企业降价去库的行为仍在持续。
在全球贸易环境波动的大环境下,中国内贸集装箱运输市场受春节假期、经济政策、行业供需等多种因素交织影响,也呈现出频繁波动的态势。1月,受春节假期工厂停工、货运需求锐减的冲击,“新华·泛亚航运中国内贸集装箱运价综合指数”均值跌至1280点,环比大幅下跌8.41%;进入3月,随着政策效应逐步释放,市场供需结构改善,运价触底反弹,该指数均值回升至1241点,环比涨幅达6.75%。然而,市场向好趋势未能延续,4月传统淡季来临,货运需求转弱,指数均值再次回落至1197点,环比下跌3.58%,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性波动特征。
长期看,在扩大内需政策持续发力、基建投资触底回升等因素的推动下,建材、化工品等货类需求有望改善,内贸集装箱运输市场需求预计保持稳定增长,但增速可能会稳中趋缓。此外,在国家“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新发展格局以及多式联运发展政策的助推下,内贸集装箱多式联运市场将得到快速发展,成为未来运输市场的重要增长点。
总体来说,中国内贸集装箱运输市场呈现“短期内波动前行,长期前景广阔”的发展态势。短期内,政策的频繁变动致使市场出现一定程度的起伏波动。然而,从长期视角来看,随着水路、铁路、公路等运输方式之间的协同发展,多式联运枢纽和网络建设的日益完善,中国内贸集装箱运输市场有望迎来稳健且持续的高质量发展。
需求端的变化是推动中国内贸集运市场变革的核心动力因素之一,其演变轨迹与国内经济结构调整、贸易格局重塑紧密相连。
近年来,我国积极实施稳增长政策,通过减税降费、加大基础设施投资等手段,有效减轻制造业企业的运营负担,加之央行推行支持性货币政策,为制造业回暖筑牢根基,有力拉动内贸航运市场需求。
以大宗商品为例,其需求向来对内贸集运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2024年,大宗商品需求增速已在底部震荡中艰难反弹,随着国内市场的进一步激活,未来增长可期,这也为内贸集运市场带来了实打实的业务增量。例如煤炭、钢铁、矿石等传统大宗商品,在国内基建投资回暖、制造业复苏的带动下,运输需求持续增长。尤其是煤炭,作为我国能源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冬季供暖和工 业生产对其需求旺盛,成为内贸集运市场稳定的货源支撑。
此外,随着国内消费市场的升级,消费品运输需求也呈现出多样化、个性化的特点。电商行业的蓬勃发展,带动了小家电、日用品等轻便货物的运输需求快速增长。这些货物通常具有批次多、批量小、时效性强的特点,对内贸集运企业的运输组织能力和信息化水平提出了新的挑战。内贸集运企业需要通过优化航线网络、增加挂靠港口、提高船舶周转效率等方式,满足消费品运输的特殊需求,从而在需求结构变化中寻找新的增长点。
与此同时,部分依赖北美业务的中国港口,为寻求新的增长曲线,将目光投向东南亚等新兴市场。这种贸易格局的调整,直接改变了国内港口的贸易量分布,进而重塑了内贸集运的需求结构。
例如,宁波舟山港近年来积极拓展与东南亚国家的贸易往来,通过优化航线布局、提升港口服务水平,吸引了大量内贸货物在此中转。这些货物从内陆地区通过内贸集运船舶运至宁波舟山港,再通过外贸航线运往东南亚,形成了内贸与外贸联动的运输模式。这种模式不仅增加了内贸集运的运输量,还对船舶的装载效率、运输时效性提出了更高要求,促使内贸集运企业不断提升服务质量。
运力投入对供需关系可形成最直接的影响,也是对市场运价反应较为敏感的因素。在需求端结构性调整的同时,中国内贸集运市场的运力供给端同样经历着深刻变革。从总量来看,新船交付规模呈现持续收缩态势。2023年是大量内贸新船集中交付的时间节点,共计交付17.1万TEU,2024年,下滑至约9.4万TEU,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此前预测,2025年或将进一步下降至约5万TEU。
对于新船交付量减少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增加,船东对新船投资持谨慎态度;另一方面,环保法规的日益严格也提高了新船建造的成本,使得船东在扩张运力时更加审慎。
值得注意的是,内贸集运市场运力结构的动态平衡还体现在内外贸兼营船舶的流向变化上。目前约有27万TEU的内外贸兼营船舶从事外贸运输,如果不考虑这部分运力重回内贸,或者依然有少量内贸船舶参与外贸经营,那么短时间内的内贸运力不会大幅度增加。这种内外贸运力的动态平衡,对市场供需关系产生了重要影响。
具体而言,当外贸市场行情较好时,部分内外贸兼营船舶会优先选择从事外贸运输,导致内贸运力供给减少,推动运价上涨;反之,当外贸市场低迷时,这些船舶可能会转回内贸市场,增加内贸运力供给,加剧市场竞争,拉低运价。
此外,除了新船交付和内外贸运力流动,船舶的技术升级和老旧船舶的陆续淘汰也在改变着内贸集运市场的供给结构。随着环保要求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内贸集运企业开始淘汰高能耗、高排放的老旧船舶,转而采用节星空体育网站 星空体育首页能环保型船舶。这些新船舶不仅符合环保标准,还具有更高的装载效率和运营经济性,能够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同时,船舶智能化技术的应用也在不断推进,通过安装智能设备和管理系统,实现船舶航行状态的实时监控、优化航线规划、降低运营成本,为内贸集运市场的供给端注入新的活力。
但要注意的是,内贸集运市场即便向好,也不会出现类似于外贸市场那样“一舱难求”的状况,全行业普遍盈利可遇而不可求。但更多情况是,规模较小的企业往往在风浪中奋发图强、逆流而上,但当顺风顺水时,反倒失去了方向,这也给了大型企业凭借资金、运力、网络及资源优势,推动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的机会。